低品位余热供暖优点那么多,为何余热供暖项目成功案例这么少?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焦炭、黑色金属冶炼(钢铁)、有色金属冶炼、非金属制造、化工等行业数量众多,产品产量巨大。这些行业都是典型的高耗能工业部门,生产过程中有大量余热排放,品位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是工业部门自身难以利用的低品位余热,包括有200℃以下的烟气、100℃以下的液体(特别是30-40℃的低温循环水)和需要冷却的固体产品等。
根据宏观能耗和工业水耗数据进行的估算表明,我国北方供暖地区冬季平均时长按照4-5个月计算,上述高能耗工业部门排放的余热量可大约折合1亿吨标煤,造成工业水耗30亿立方米(与南水北调中线输水量规模相当)。这些余热相当于2013年北方供暖总能耗的50%以上,因此可以满足供暖的基础负荷需求。
提高工业部门的能效、减少集中供暖过程中化石能源消耗,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节能减排和治理大气污染的重点任务。工业部门排放的低品位余热不能为其自身所用,但却可以解决集中供暖热源紧缺、化石能源消耗过大的问题。我国工业余热资源丰富,广泛存在于工业各行业生产过程中,余热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其中可回收率达60%,余热利用率提升空间大,节能潜力巨大。
根据浓度、热值等不同,工业余热可分为高、中、低三个品味。目前,前两者多用于回收发电,利用效率较高,低品位余热却因自身难利用常被作为废热排掉。北方地区电力、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的余热资源,均可回收用于供暖,且成本远低于燃煤和天然气供暖,在经济和技术上均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教授付林表示,包括余热、地热、空气源热泵等热源在内,运行时都要靠电能等常规能源驱动,实现同样供热及节能效果的前提下,余热所需成本最低。即使暂无大力度补贴,与气、电供暖相比,余热也具备经济性。
包括石家庄市、唐山市、银川市等多省市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工业余热供暖,事实上在全国的范围之内,工业余热供暖已经形成了3000亿元的产业。业内估计未来五年之中的市场年增长率会达到30%。换句话说无论从环保节能,还是项目运营、产业开发,工业余热供暖将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产业。
早在201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余热暖民工程实施方案》就提出,“充分回收利用低品位余热资源,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快速增长的供热需求与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到2020年建成150个示范市(县、区)。
现在,几年时间已经过去了,余热供暖建设进度如何?
一位专家告诉记者,真正成体系发展、叫得出名字的工业余热供暖项目,北方目前甚至不超过10个。工业余热供暖究竟为何难发热?政策上有目标、使用上有收益、为何低品位余热供暖为何迟迟难发展?
首先,或要从现行供热机制入手。“我们虽负责工业节能,可以组织余热回收,但城镇供暖归住建部门主管,热源选择并不在我们手上。”上述天津工信委人士表示。
既有供暖现状难打破—有类似感受的,还有参与企业。一位供热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曾想在北方某工业城市发展钢厂余热,实际操作时发现并不是想象那么简单。供暖属市政领域,钢厂是工业领域,前后涉及住建、环保、工信、国资等多个部门。要获得许可只能挨个跑手续,跨部门、跨行业。然而,余热供暖暂时又无明确牵头部门,单靠企业力量很难协调。”“此外我们作为后来者与当地供热公司要么竞争、要么合作。可大多传统供热公司并不愿意打破已有格局,更不会白白让出自己手上的用户。这样一来,我们只能开拓新市场,推进十分缓慢。”该负责人称。
其次是建设成本和运营效率问题。除热源本身,引热企业还承担着配套设备、管网等采购和建设工作。“这是一笔不小投资。”上述供热企业负责人表示,其所在公司已建成项目中,真正用于余热回收及储热的投资只占总投资25%-30%,更多成本在于配套建设。“国家对此也有过补贴,但我们拿到手后实际交给了钢厂。前期洽谈中,取热方直接提出将此作为合作条件之一。”
烟台创元热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肖午政也表示,建设成本的确将一批中小企业挡在门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可能觉得回本较慢不屑于做。真正想做的中小企业又没有足够资金和规模,有时导致余热供暖形同鸡肋。而在运行层面低品位余热供暖的关键之一在于如何把热送出去。
此外余热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紧密挂钩,热源究竟能不能保证?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教授付林指出,不少地区正是出于稳定性、持续性及经济性的担忧。相比其他因素,地方政府及传统供热公司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保障稳定供应。一位业内人士也称。有专家指出,从运行角度来看低品位余热供暖的成本并不高,单位热量成本甚至只有个位数。真正考验企业的是初投资费用!尤其长输管线建设。这需进行经济计算比较,及一定量的匹配,余热量、热负荷等任何一项指标偏小都不够经济。
余热供暖技术前景光明,未来可期
随着人们对舒适性要求的提高,南方供暖呼声也越来越高,在夏热冬冷地区急需探求一个能够两者兼顾的解决方案。推进利用余热进行区域供热供冷就是一个两者兼顾的解决方案。从宏观层面余热信息的收集、统计,到微观层面的取热、整合、输配送及系统运行调节等,要做好余热供暖,热源、热网、热用户及政府等各方须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优化。
有行业评估机构估算,未来五年之中的市场年增长率会达到30%。无论从环保节能,还是项目运营、产业开发,工业余热供暖将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产业。
在未来推广低品位工业余热集中供暖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克服上述不足,做好单个热源的高效采集及多个不同品位热源的整合优化,提升余热利用率;并提高输配效率,力争将城镇周边50公里甚至100公里半径内的低品位工业余热都纳入集中供暖系统,多家工厂和热电联产、锅炉等多热源联合供暖,大幅度提高集中供暖的保障程度。
(来源:供热供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