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实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及节能绿色化改造工作以来,我们酒店每年节省水、电、气费约210万元,节能率达到21%以上。”一位北京的酒店建筑负责人曾经向媒体介绍过这样一笔节能账。自2013年起,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组织开展全市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工作以来,这样的节能节费实例已屡见不鲜。
截至2018年年底,已有总建筑面积达1.48亿平方米的11352 栋公共建筑被纳入到北京市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体系中。相比2013年,2014年至2017年共节约电量约13.5亿千瓦时,北京市公共建筑总电耗的过快增长趋势已得到有效遏制。党的十九大对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出新要求,未来,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路在何方?推动“要我改”到“我要改”,从“不敢浪费”走向“不想浪费”,是答案之一。
“不敢浪费” 设置“用能红线” 严格落实奖惩机制
早在2013年5月,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和级差价格工作方案(试行)》就明确提出,要制订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办法。2014年,北京市政府折子工程明确提出,对单体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含)且公共建筑面积占该单体建筑总面积50%以上(含)的公共建筑设置电耗限额。此外,2014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中,也有很多方面涉及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比如,“确定重点公共建筑的年度能耗限额”,“公共建筑的所有权人应当采取节能技术和措施,采取建筑物用能系统节能运行方案,减少能源消耗”,“对超过年度能耗限额的重点公共建筑,要求建筑物所有权人制订整改方案,并督促其采用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
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北京市以建筑用电量为切入点,自2013年起经过5年的数据采集,将1万余栋公共建筑纳入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形成了能耗限额管理“大数据”,并持续更新每栋建筑的地址、面积、功能、产权人、运行管理单位和用电量等信息。2014年,《北京市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明确将完成能耗基础信息采集的公共建筑纳入电耗限额管理,并逐年进行考核。对一年超限额20%的建筑进行通报,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责令其进行能源审计,借助第三方力量进行自检,找到超限额的原因和节能潜力,以备今后“量身定制”节能改造方案,逾期未执行者将被处以罚款。对连续两年超限额20%的建筑,在责令其整改的同时,将被处以相应的罚款。
2019年,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将启动《北京市民用建筑绿色发展条例》课题研究,重点加大考核和执法力度,届时考核不合格建筑将不得参评北京市物业管理示范项目和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拒不配合开展电耗限额管理工作的建筑产权单位,将被列入严重失信企业名单。
“考核和执法都不是目的,如何让公共建筑优化运营管理,按需开展节能改造、降低运行能耗才是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的初衷。”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相关负责人说。
“不想浪费” 加强政府引导 推动市场运作
2017年7月,《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项目及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发布,明确指出北京市开展节能绿色化改造并达到节能率要求的公共建筑,将可申请30元/平方米的市级资金奖励。以一栋4万平方米的建筑为例,实施节能改造后,若综合节能率达20%以上,就能申请120万元的奖金,改造单位或产权单位可直接受益。
“在电耗限额管理、节能绿色化改造等多种措施协同推进作用下,公共建筑的电耗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下降幅度越来越小。希望通过节能改造资金的引导,促使更多的公共建筑主动开展节能改造、各个建筑的使用者或产权所有人积极申报改造资金。要让全市的公共建筑‘自我改造’,不仅需要产权人有优化管理、开源节流、节能降耗的意识,更需要有系统管理机制。”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相关负责人曾在2017年公共建筑限额管理新闻座谈会上表示。
从限制电耗逐步转向差别化电价,由政府干预逐步转向市场自主活动、发挥市场活力,将是在“放管服”大方针下电耗限额管理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北京市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和级差价格工作方案(试行)》明确“推进实施能耗超限额级差价格政策”;《北京市完善差别电价政策实施意见》规定“对单位能耗(电耗)超过限额标准一倍以上的装置或建筑,比照淘汰类装置电价加价标准执行;对单位能耗超过限额标准一倍(含)以内的装置或建筑,比照限制类装置电价加价标准执行”。2018年《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要求“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鼓励实施“差别化电价”。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为差别化电价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9年北京市将综合考虑公共建筑整体节能效果、建筑业主及供电企业经济效用等因素,进一步推动差别化电价政策出台。
展望未来 全能耗精细化管理 实现建筑绿色发展
近年,北京市将进一步对公共建筑的天然气、热力等能源消耗进行监测和管理,逐步从单一电耗管理向全能耗精细化管理转变,切实落实“能耗总量与强度双控制”的要求。
同时,北京市将建立社会资本的引入及回报机制。除财政资金直接投资、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银行贷款、企业股权融资、融资租赁等传统资金投入模式,还将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落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充分利用市场活力推动公共建筑节能工作。
未来,北京市将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引导和激励公共建筑优化运营管理、提升运行能效,促进合理用能、倡导行为节能,致力于减缓公共建筑总能耗的增长势头(维持现阶段公共建筑的用能水平),实现绿色发展。
(转自《中国建设报》原标题:从“不敢浪费”走向“不想浪费” 北京市深化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工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