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现代人有集中供暖、分散采暖等各种设施,可以让人无惧严寒。但是在古代,人们冬天是怎样取暖的呢?难道只能靠一身正气吗?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宋代以前中原地区的简易取暖
从中华文明肇始到北宋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在中原一带,历史上这一时期长安、洛阳、开封都是文化的核心城市,也是人口主要聚集区。
从春秋时期开始,这一带人们开始用称作“燎炉”的器具烧炭取暖,秦朝时的皇宫曾出现“壁炉”和“火墙”等用以取暖的设施。
在汉代,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皇后的寝宫用花椒和泥涂壁,制成墙壁保温层,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被称为“椒房殿”。
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更现实的是一些垒土为洞,支撑天然石板的简易火炕。
唐代时,人们还发明了熏炉,椭圆形的炉内放火或者尚有余温的灶灰,炉子外加罩。熏炉用陶土或铜铁制成,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
大诗人白居易把熏炉称为“别春炉”,诗云:“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
宋朝还有一种特殊的取暖神器,叫做“汤婆子”,类似于现在的热水袋,由锡或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可上方开口灌进热水,临睡前放在被子里。
宋代以前的文化中心和人口聚集区主要在中原,正好是今天集中供暖南北方的分界线附近,还不算是极寒地带,所以通过采取器具、火炉、简易的取暖设施,人们得以挨过冬天。
明清时期寒冷地带的取暖升级
元代以后,随着中国政治中心北移以及时代的发展,取暖的设施和方式更进了一步。
“帝都”北京位于冬季寒冷地带,明清时代的皇宫,宫殿的墙壁被砌成空心“夹墙”,俗称“火墙”,墙下面挖有火道,点火后,热气就会顺着整个夹墙瞬间提升屋内的温度。
清朝的皇宫中还有暖阁,冬天用烧好了的炭,推进房间下面的火道取暖,人在屋子里像在暖炕上一样。
在民间,随着满族入主中原,在北方民居常见的火炕也一同传到了中原地区。
在取暖设施之外,取暖工具也在变迁。袖子里暖手的手炉,除了放置取暖的炭灰外,还会加进香薰和药材,逐渐发展成为贵族把玩的艺术品,材料和做工也逐渐考究起来。
古代的取暖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文明史。
总体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取暖的保温程度和舒适度都有提高。
现代采暖:减少化石能源使用 还一片碧水蓝天
近代以来,化石能源被广泛开采和使用,煤炭逐渐成了冬季取暖的主要燃料来源,家家户户烧炉子带来了生活的烟火气,但也产生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重视,集中供暖之外的散煤取暖被严格控制,中国北方地区“煤改电”如火如荼推进,蓝天保卫战持续打响。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已经可以不仅仅依靠化石能源作为采暖来源,人们开始利用空气、水源、土壤、太阳能、甚至核能采暖。
热泵技术为实现利用多种自然资源采暖提供了可能,通过提取大自然中的热量为室内供暖,零污染、零排放,是典型的清洁能源。
(同方热泵服务石家庄鹿泉区煤改电)
从国内第一台自主技术空气源热泵研发生产成功开始,到首创“户式中央空调”的概念,再到开创“煤改电”新篇章的我国首个寒冷地区空气源热泵供暖,同方根植清华科技沃土,26年来始终引领热泵技术发展。
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同方风冷热泵夏季制冷冬季采暖,在节能的同时守护着这里的白云蓝天。
(同方户用风冷热泵服务宁波瀚宁府住宅)
在河南农村,已经用上了同方热泵热风机清洁取暖,有力保障了当地推进“三散”大气环境治理。
(同方热泵热风机服务开封市祥符区西江寨村)
在东北极寒地带,零下30度的冰天雪地里,闪耀着同方超低温空气源热泵的身影。
“心系天下冷暖,科技服务社会”,同方用核心科技变着现代取暖方式,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知道古人看到如今清洁、舒适、高效的热泵采暖会怎么想,估计会吟出“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同方热泵暖心足”的诗句吧!